2011年6月13日 星期一

Araby-解析1.

《阿拉比》(Araby)是《都柏林人》的第三篇作品,是喬伊斯早期現實主義小說中的一篇,充滿顯露喬伊斯在意識流方面的才華。


阿拉比是1894年5月14日都柏林曾經舉辦過一場名為(大東方節慶)(Grand Oriental Fete)的市集活動,接連舉辦6天,阿拉比代表充滿神秘的東方想像。

作品中的「我」是一個天真無邪,正在長大的孩子,其實也是喬伊絲童年的經歷,他住在「李奇蒙北街」的死巷裏。處於青春期的他,對愛情開始有了朦朧的感覺,他喜歡上鄰居「曼庚的姊姊」,卻不知道如何「向她表白我那神魂顛倒的思慕之情」。

有一天女孩告訴他「阿拉比」集市是個好處去,但她又說,「她不能去,因為那個星期她的教會有一個靜修活動。」男孩渴望在阿拉比集市為「曼庚的姊姊」買件禮物。當星期六終於來到時,早先答應給他錢的叔叔卻遲遲還沒下班。隨後又因火車耽誤了時間。最後,他花了一先令,好不容易進了集市,此刻,大廳裏已是一片昏暗,大多數的攤位都收攤了,他走到一個攤子前,挑著看一些瓷器花瓶和一些燒有花朵圖案的茶具。一位小姐和兩位年輕人正在談天說笑,小姐問他要買什麼?他回答「沒有,謝謝你。」小姐又回去和那兩位年輕人聊天。

不久集市將要熄燈,大廳的上半部現在已經完全暗了下來。他覺得自己像一隻被虛榮心驅使與嘲弄的可憐蟲,他感到了深深的痛苦。("Gazing up into the darkness I saw myself as a creature driven and derided by vanity; and my eyes burned with anguish and anger.")


這個故事最廣為人知的情節莫過於其中的少男情懷。故事中主角是一名和
叔叔及嬸嬸同住的男孩,在發覺自己愛上同伴曼根的姐姐後,開始陷入朝
思暮想的情緒;每日早晨他總是躺在家中前廳的地板上偷看那名女孩家的
大門,拉下的百葉窗只露出最底部的一吋,以避免被人所發覺他因愛慕而
生的行為。等女孩一出現在大門的階梯時,他便快速的抓起課本,跑出家
門,一路跟隨著少女,直到走至一個必須分別的岔路。他們從未說過話,
除了打招呼以外。他喜歡靜靜地看著少女,她的身影、光打在她的裙擺透
出的花邊、柔柔秀髮、臉龐。直到有一日上學的途中,少女開口問他是否
會去「阿拉伯商展」?男孩在詢問關於這個商展以及獲知少女想去商展,
卻因為當天晚上學校另有一個靈修會需要參與而無法前往時,便承諾少女,
若自己有前往商展,一定會帶點什麼回來給少女。

從那個早晨開始,男孩便一直心繫商展的事,幻想著種種和少女間的浪漫
情節,即使在最不浪漫的地方亦是如此。在一個帶雨的午後,男孩在家中
一間空房裡,透著破損的、因雨霧而略顯矇矓的窗子,向少女家望去,凝
視著直到一切皆不再看得清楚,內心狂烈地呼喊著:「愛情!愛情!」

少男情懷使情竇初開的單純男孩持續對鄰家少女抱有一種深深的思念,
雖然雙方相隔的距離只是近在咫尺間。不過也正如文豪泰戈爾所云:「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
你。」男孩沒有把他深藏內心的愛戀告訴任何人,甚至包括所愛戀的那名
少女。文中沒有敘述少女對男孩的觀感,或許只是將他視為一名小男孩,
因為他是弟弟的玩伴之一,在年齡以及心智成熟度上應該是和自己的弟弟
相差無幾的、或是一個常見的鄰居、幾乎總是一道步向學校直到岔路來臨
的同行者、或者就是單純,普普通通,隨處可見在街頭巷尾奔跑追逐遊戲
中的一個小孩。不過就是如此罷了。女孩的心智較男孩成熟總早上好些時
刻,加上少女的年齡更是長於男孩的,雖然文中因以第一人稱(男孩)
敘事,而並未對少女的心思及態度有所描述,不過從中唯一發覺的僅有
男孩的單方面行動、想念、以及愛、渴求愛情降臨的悸動。

起初文中,男孩和一般共同嬉戲玩鬧的同伴似乎並無任何不同或特別之處,
直到描述玩伴曼根的姐姐總會站在家門口,呼喊弟弟回家吃點心的那一段,
兩個淘氣男孩總會先在一旁躲藏著,帶著笑意觀看少女會如何有下一步行
動--會轉身進屋,或是堅持留下等待弟弟的出現。如此也是一個標準,
取決於男孩們的惡作劇是否獲得勝利(若少女選擇轉身進屋)。不過通常
少女都會堅持等待,而他們只得被迫從藏匿處走出,曼根走向家門,而男
孩則倚著家門口階梯的欄杆,靜靜地望著少女。看著她在燈光下映照著的
臉龐、衣裙的輕輕搖擺。這一段透露出的感覺就不太像是一個小男孩的舉
止,而是在少男青澀中帶有一絲成熟,卻還有稚氣未脫之感。在這裡是第
一個和其他孩子的不同劃分處。

其他的不同處在某日早晨同行時少女對其提及「阿拉伯商展」一事時,男
孩對少女許下第一個承諾之後。而至此開始便跌入相思之苦。並且不僅是
辛苦的單相思情懷,也是對任何人皆難以啟齒的,隱藏於生命中最大的秘
密。或許男孩一開始自己內心中的實際層面便不曾看好這段感情,或對此
有所期待;但感性層面卻躲避不去被少女一舉一動,一顰一笑間的無形牽
扯,或許也是不願意、無法割捨去的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受。不渴求希冀少
女的發現並予以回應,是男孩只求付出的純真。年少時的愛情總較成人顯
的純真,全盤付出且毫無保留。正如蠟燭般將自己從頭至尾地燃燒殆盡,
且絲毫不顯畏懼。愛得真誠、愛的癡狂,如癡如醉。這也是《殉情記》之
所以憾動人心之處。不單直接而毫不掩飾的狂情烈愛,烈火般襲捲而來,
方還因為如此多的阻隔、干擾、一件又一件逐次增加於他倆生命中的不幸
如汙點般不斷擴大,導致一雙過於年輕卻早逝的生命。相對下男孩和少女
之間雖非兩情相悅而決定長相廝守的愛情,但男孩心中強烈及衝擊的感受
定不亞於《殉情記》的角色。

只是現實中畢竟不常產生如戲劇中特有且強烈衝擊的悲劇,且也不是事事
皆盡如人意,至少,他是獨自投身於只有一個人的愛情漩渦中,載浮載沉,
無力自拔。最單純的喜愛一個人莫過於此。毫無緣由,甚至於可能也說不
出個事情的開端和原因等所以然。想做的和能為之的只有悄悄地含笑觀望、
靜靜思念、默默陪伴著少女生活中的一個稱的上是微不足道,難以察覺的
一個非常細微的環節(因是日常生活必經之事,在落花有情流水無意的單
戀下,另一方是不易去有所感覺),也就是每日上學的那一段路途。或許
是一開始便不會有所結局的一段青澀年少的愛情。

在期盼中,度日如年下,商展到來的那一天,男孩一早便告訴叔叔當晚用
過晚餐後打算前往商展的事。不過當時叔叔正忙於找東西,應付著回答知
道並答應男孩前往。接著便是男孩獨自於空房內站立著,靜靜地透過窗子,
望向少女家。站立了不知多久,當他下樓時,發現家裡來了一位三姑六婆
式的莫太太拜訪。莫太太一直待到晚餐後,八點時才起身表示要離去。但
是男孩的叔叔卻尚未返家。在百般急躁與無奈下一直等待到九點左右,方
才聽見門口鑰匙轉動的聲音傳來。男孩等不及叔叔用完晚餐,便開口說要
立刻出門前往商展。叔叔因為忘記男孩要前往商展一事而遲歸,因此便給
作者一枚金幣,讓男孩前去。他奔跑向車站,乘坐三等車廂前往渴求中那
神聖、神秘未知、屬於他一部分愛情的商展。

當他到達商展時,眼見門口懸掛著一塊大且閃亮的招牌,標示出商展所在。
上面的鐘顯示著時間為九點五十分。男孩滿懷期待地快步踏進商展。展場
中劃分為上下兩層樓,上層的一片黑暗,似乎已經收攤;而下層的只剩中
心位置的攤位還有燈光亮著,男孩便走向那處。只見攤位旁一個年輕女子
和兩位男子正在輕鬆談笑。重覆著無謂且愚蠢的調笑,三人沉浸於自己建
構下歡快的氣氛中。男孩走向他們的攤子,站在攤前,眼睛一直瞧著攤上
的那些異國風情的瓷器、盤、瓶罐等。年輕女子望向他,帶著一種不太情
願、卻又因為職責所需的責任而才勉強開口問道:「需要什麼嗎?」男孩
如做夢般,恍惚且神情呆滯地回答:「不,不需要。」那年輕女人看了他
一眼,又再懶洋洋的將身體轉回去方才正與她談笑的兩名男子,方才蠢笨
無止盡的調情談笑又再度展開。男孩一直站在攤前,停留的時刻直到自己
已無力再偽裝,偽裝對眼前的一切再感興趣一些。他希望他能如此,另外
他的離開,也在於男孩完全明瞭自己已無法做些什麼,購買或是偽裝出一
副感興趣的表情。或許好掩飾自己毫無財力替心愛少女帶點什麼回去的失
望和哀痛、或許再也不想見到少女、後悔來此丟臉、以及發覺世界並非他
原本所見的那般。彷彿男孩初生似的,過往認知的一切被痛快抹去,一切
竟是如此陌生。

前往「阿拉伯商展」對男孩而言,已然成為一種朝聖的儀式。他的愛情是
私密的、神聖的、絲毫不被任何雜念及雜事所分散和玷污的。卻在末了時
回報了一種被深深羞辱的感覺。「覺得自己像是被虛榮所驅使的可憐蟲。」
商展並非男孩真心想要前往,他的動機完全是為了少女而行。是少女想前
往商展,但她不能,因而至此,前往商展對少女而言成為了一種希望。
以英文來解釋能表達的更明白:wish。而非hope。前者為不太有可能實
現,定義較為模糊的希望。對男孩而言,或許這就是一個得以表現自我的
機會,類似騎士精神的作祟,但也或許只是想做件天使般的行為使少女開
心。不過,欲討好少女的成份居多。

當然,雖然男孩是完全地自願前往商展,但結局的悲喜卻是完全取決於他
在商展中所遭遇的一切。若男孩能買樣東西,加上參觀到一片相當異國、
來自外族的氣息下、歡慶熱鬧的場面及友善的人群,想必他的歸來會是欣
喜安慰加倍的。反之,男孩眼見的只有並非他的內心,與局外讀者們所設
想的那片氣氛,卻是截然不同:欲出發的時間不湊巧地給一延再延,得到
一枚金幣情況有稍微好轉,卻乘坐著一列三等車廂前往,這彷彿是玷污的
開端。再者是所剩太少的時間、商展的內部已完全空空蕩蕩,黑暗熄燈的
地方居多。唯一中心的攤位卻有著如此的攤販。期望愈大失望亦會愈深刻
難忘。

在那個商展中可看清了某部分的成人世界。「香殿咖啡屋」簾前有兩個人
正在收銀盤上數錢,男孩聽到錢幣落盤的聲音。這是一個現實層面,沒有
錢幣和收入就無法存活。只是在男孩的成長世界中,尚未清楚明白及深刻
體悟到金錢的重要、可貴、以及謀生的種種方式。攤位前短短看似無謂的
對話表達了一些成人的感情遊戲,一些輕浮略顯粗鄙的調笑,世界上無聊
且對事物幾乎毫無思考,僅存本能生活的人占去了大多數。並非表示從商
的行為粗俗,而是在於其中的一些人所流露出的氣息。對一個年齡尚輕,
性格易感的男孩,難以想像和接受。因此這個商展是一個通往現實的入口,
只是男孩並不知道。就在他毫無任何心理準備的情況下,瞬間進入了原本
所期待、甚至以為是美好的。如同小孩渴望快速成長,可以做許多大人所
能做的事,被限制的部分也會因年齡成長而減少。小孩希望快速成長的理
由或許各式各樣,但真正成人後,所獲得的壓力和煩憂卻是多過於孩提時
代許多。在獲取到更多的自由及所希望得到的事物時,未必會真正感到快
樂。或許獲得的只有僅存於表面的虛榮而已。

末了男孩因虛榮以及自尊心受傷而感到惱怒,一股熱燙的情緒在眼中及臉
部的表情燃燒著。大體來說整個故事如同一幅不斷向前延伸的畫,其中穿
插一些拉近和放遠的畫面。在少女面龐、裙擺、秀髮中拉近距離,卻也在
遠望中將目光放開。最後再逐漸集中於商展場地中間的攤位,再從售貨女
子的反應,拉到男孩的面容,因惱怒而熱燙的眼底和未寫出的內心情境。
但卻是可以明瞭的。

有句話形容:「幻滅是成長的開始。」人在年少(不完全算輕狂的狀態)
時或多或少皆會有些出於實際以外的幻想,那是一份不敢或明白不能付出
行動來達成的一種癡心妄想。是生命的一段過程,對一些人而言也是難以
忘懷的記憶。但就文本而言,我想這個故事是沒有結尾的。因此到此為止
其實也好。在文本上繼續發展下去只會出現一些比較難堪的畫面:可能是
商展過後男孩開始躲避少女的情節。我不認為在商展過後男孩還會想再見
到少女,有可能是不敢,因為當初他承諾如果有前往商展時將會為少女帶
回點什麼的態度,暗示他是很有可能會前往的。

而今他雖前去,卻得到太大的失望和衝擊。我不覺得他會坦白告訴少女有
關於自己的前往商展,因為如此則顯示出男孩自己背棄了當時的承諾。可
以說是丟不起這個臉的。裝做若無其事的繼續和少女相處、來往,可是終
究仍欺騙不過自己內心,因此,他會消失在少女的生活中。雖然少女可能
是察覺不出這個男孩的消失,但他還是會選擇徹底消失。很突然的離開所
愛慕少女的世界。文本對於男孩離開商展以及之後種種發生的事情,並無
任何交代。這樣的中斷或許才是最完美的安排。屬於一個青澀少男的愛情
便如此結束,又快又短地,青春正如一個沒有人抓的住頭緒的夢。

1 則留言: